想象用两种不同的显微镜观察同一组织——一个捕捉细节,一个把握全局。科学家们将这种思路引入人工智能,创造出名为LegoNet的混合模型,它能更精准地从CT扫描中识别心血管周围的危险脂肪组织,为早期心脏病风险评估提供新工具。
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,医生们特别关注血管周围脂肪组织(PVAT)的变化。这些包裹在主动脉和乳内动脉周围的脂肪,就像“气象站”一样能反映血管炎症状态。但要从CT血管造影(CTA)图像中准确分割这些区域并不容易——不同医院的扫描设备差异大,脂肪与周围组织的边界模糊,传统方法需要大量人工校正。
大多数深度学习模型像用同款砖块盖房子,无论卷积神经网络(CNN)还是视觉变换器(ViT),都重复使用相同结构的处理单元。LegoNet团队提出了突破性思路:像搭乐高积木那样,交替使用CNN模块(擅长捕捉局部特征)和SwinViT模块(擅长建立长程关联)。这种混合架构在三个关键方面优化了特征提取:
微观与宏观结合:CNN像放大镜观察细胞纹理,ViT像地图定位器官位置
自适应学习:不同深度的网络层自动分配两种模块的最佳比例
跨设备兼容:通过多中心数据训练,适应各医院CT机的成像差异
研究团队用严格的方法验证模型可靠性:
精度测试:在大型数据集上,LegoNet对主动脉、乳内动脉和PVAT的分割准确率(DSC系数)超过0.9,优于U-Net等传统模型
跨院验证:在英国、国际公开数据集上,经专家修正后的结果仍保持高一致性
人机对比:模型与不同医师的标注差异小于医师之间的判断差异,证明其临床可用性
这项技术的临床价值不仅在于自动化测量。通过精确量化PVAT特征:
风险预警:异常脂肪分布可能比传统指标更早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
手术规划:心脏手术前可更准确评估血管周围环境
疗效监测:跟踪脂肪组织变化评估药物干预效果
团队特别指出,该方法已通过多家医院真实数据检验,避免了“实验室精度高,临床用不了”的常见困境。
为什么血管周围脂肪值得关注?正常PVAT具有保护性,但当发生“脂肪变性”时,它会分泌促炎物质,形成恶性循环。传统CT只能粗略评估脂肪体积,而LegoNet提供的精细分割允许分析:
脂肪密度(反映炎症程度)
分布模式(局部聚集可能更危险)
血管接触面特征(帮助判断浸润情况)
这种“从量到质”的飞跃,使得AI辅助分析有望纳入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。